原文網址:https://health.ltn.com.tw/article/paper/1371905
【文/趙灌中】隨時代變遷,晚婚、遲育加上環境影響,懷孕時罹患婦科腫瘤的婦女數目增加許多。以常見良性腫瘤─子宮肌瘤為例,在30-40歲間盛行率約35%,引發不孕、流產、產前產後出血問題常見。另一流行病─內膜異位症,造成子宮及卵巢腫瘤,懷孕時併發問題也日增。
惡性婦癌更是生育的莫大挑戰。1960年前,婦女懷孕時罹婦科癌症,除非是原位癌的零期病變,施以治療,生產仍能成功,但若發生一期以上婦癌,孕育之胚胎實難保全。
卵巢癌減積、化療 母子均安
1960年後,超音波掃描、磁振造影術、細胞取樣術等精確診斷進步,手術進步加上精準性放療,罹癌婦女懷孕仍有順利產子的生機。
1980年代,一位罹患第三期C卵巢惡性生殖細胞瘤的孕婦轉診,盼保住5個月大胎兒,我們採快速手術將腫瘤做止血性局部切除手術;術後安胎到8個月再剖腹產,並做完全減積手術。術後再進行8次化療。至今,嬰兒已長成30歲健康青年,母親依然健在。
卵巢惡性生殖細胞癌好發於青春期,可能併發於受孕及懷孕時,完整的產時減積手術配合術後化療,能使存活率升到逾九成。治療成績,台灣名列前茅。
至於子宮頸癌,國內抹片檢查普及,國中起打疫苗,懷孕併發的盛行率下降且以原位癌居多,只要局部切除,胎兒仍可保全。少數已侵犯間質層的一期癌,則取決於胎兒週期。
一名罹患二期子宮頸癌之孕婦,磁振掃描發現癌細胞轉移至骨盆腔淋巴結,胎兒23週發育良好,但子宮頸持續出血,經討論採取安胎臥床到34週剖腹產,做子宮根除性手術並摘除淋巴結,術後母子均安。產後追加放療,追蹤5年迄今無恙。
子宮內膜癌局部治療可生育
另一有年輕化趨勢的子宮內膜癌,台灣患者平均年齡較國外少8至10歲,併發於懷孕前後也增多。一位39歲懷孕的高齡初產婦,子宮異常出血檢查為內膜腺癌第一類型、臨床一期。手術全切除應為合乎指引的第一建議。但夫妻不放棄生育而轉診,透過再次內膜病灶清理手術,術後追蹤確定無殘餘及轉移後,建議積極受孕,子宮可保留。
幸運的母親半年後懷孕,寶貝男嬰9個月剖腹產,一月時呱呱落地,胎盤及子宮內膜未見惡性組織;此例顯示子宮內膜癌經局部治療後,應可懷孕生育。
10月懷胎中黃體素增加,間接抑制癌細胞生長;媽媽冒險孕育,胎兒也保護了母親的子宮。
癌症診治是有標準規範,但沒明確說明懷孕時的診治方法,孕期生理改變,包括血液循環、子宮胎盤與胎兒間免疫的關聯等,懷孕時癌細胞有加速增長的機率,胎兒能否有時間成熟等,需要醫病加上胎兒的三方考量,才能做出最有智慧的抉擇。
母親節感恩季節,祝福天下母親,尤其罹患重症仍勇敢堅定的婦女,偉大的母親必能成功。
(作者為陽明大學教授,台北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)